观点|头条VS腾讯:风物长宜放眼量纵观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中国奇迹是众所皆知的。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各种问题。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两个互联网行业巨头看的,一个是腾讯,一个是头条。尽管我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见。
但是,还是打算写几笔。作为行业巨头,他们已经把很多同行甩在了身后。作为仰仗互联网行业吃饭的自媒体人,对于这两家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敬畏之心。没错,我这个布尔什维克对于两个企业有敬畏之心。
看腾讯,当年起家之难,众所皆知——谁能想到如今的互联网帝国腾讯,曾经会因为几台维持QQ的服务器头疼?谁又会知道当初为了政策上能协调,行业内能通过,马化腾到底是花费了多少心血?诚然,我曾经也是黑过腾讯的,还不止一次。那时的腾讯并不完美,被黑太正常了。
而如今的腾讯,倒不是说我崔胖给他们洗地。而是说,他们确实是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同样不完美,但是相比较而言,已经好了很多——这是我乐意看见的,腾讯要上岸,要穿衣,这个趋势和态度是很好的。如果中国的企业在吃饱了肚子的前提下,都能上岸穿衣,不再吃相那么难看,那很多问题都会有个妥善解决的方法。
当下的腾讯就像是腾讯的大楼一样,崭新的面貌,新的样子。此时的腾讯与彼时的腾讯一脉相承,但已完全不同。
讲过腾讯,再来看看头条。头条入场是赶上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好时候。在头条入场的时候,BAT三家都已经是巨头中的巨头了。头条能活着杀出一条血路来,还能分得一块不小的蛋糕,实属不易。
然而,互联网行业的特点,在头条身上也同样体现出来了。简单点儿说就是:在创业阶段,吃相不那么雅观。其实这很正常,背后的资本在驱使着企业家们不得不往上冲,很多时候顾不得那么多,首先得是:活着。
所以,在这一状态下,头条获得了一个野蛮生长的空间。我曾经是互联网管理者之一,所以从互联网管理者的角度思考,竞争是好事,存在竞争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头条从2012年起家,到2017年底之前,整整获得了5年的时间和空间。
这5年,我可以负责任的讲,头条干的不错。在竞争如此激烈、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的行业里站住了脚。这与张一鸣及头条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为80后,我很清楚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特点,死扛到底是必须的。
2016年,头条搬进新大楼。这办公大楼的样子,就像是一个已经打好的基础,很敦实很厚实,头条也和办公大楼一样,期待着成长与发展。
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腾讯和头条很多时候,就像是他们的办公大楼一样。一个已经是很深根基,换了一身面貌拔地而起;一个稳稳当当,给人敦实的感觉,这地基着实打的不错。互联网公司的特点,这两家公司都有。
其实,在中国搞互联网的,都是一群人。无论上面的大BOSS之间是怎样的相爱相杀,手底下干活的人就是那么一群人。就连跳槽,也不过是从这家跳到那家。BAT之间来回跳已经不是新闻了,老派公司(例如BAT,又例如新浪搜狐)与新兴公司(其他的公司)之间来回跳,也很正常。甚至有些新兴公司原本就脱胎于各个老派公司。
公司上面怎么搞,是上面的事情。而具体做事的人,其实就是讨一口饭吃,好让自己能仰仗着行业发展而活下去,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们这些自媒体人以及各种网络个体户,也都是依附于这个行业的繁荣仰仗鼻息,才不至于饿死。是因为下面的人没有斗志了,所以这么苟且么?
中国互联网带动的就业和发展,是很难用数据直接体现的。依附于互联网行业生存的人越来越多。显性的互联网经济是有据可查的,然而更多的时候,很难进行评估,别误会,外国也无法评估。
既然数十万计甚至于数百万计、数千万计互联网从业者们并没有失去斗志,那为什么活力似乎有些下降呢?原因很简单——没有长远。没错,头条和腾讯,都没有长远。每一个从业者并没有看见自己所依附的互联网公司的长远。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国内的竞争,从我这个前互联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都是“肉烂在锅里”的买卖,左手换右手,左口袋换右口袋,而且倒手倒多了,反而有着不少的泡沫,都以为自己是可以透过水晶球看见未来的人,却没发现其实自己已经双手沾满了油。
而中国互联网公司征战海外的事儿,这么多年了。BAT做的如何?除去BAT,其他家又做的如何?资本和经济的事儿都是虚的,表面的繁荣米乐M6,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联想进美国进去了,是以牺牲核心技术开发为代价的;华为没有牺牲核心技术米乐M6,所以美国干脆进不去,索性不进去了;中兴因为自己的“圣母心”让人家捏着卵子狠狠羞辱了一番,这些都是面儿上的。
那么,做内容的、做技术的,又是个什么状态呢?今年3月,头条说要在三年之内争取海外用户达到一半。这个豪心壮志总算是让我们这些依附于行业发展的人看见了些起色,然而一句“运营全球化,内容本地化”又让我失望了许久。不是我崇洋媚外,美国互联网公司,从来都是美国核心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忠实输出者。
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向海外,还停留在 “ M ” 键上,“ M is for Money ” ——尽管,我以及更多从业者希望看见的是,既有 “ M ” 键,又有 “ Enter ” 键, 那才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标志,因为美国的互联网企业,一直停留在 “ A ” 和 “ E ” 上。 “ A is for America ” , “ E is for Explicit ” .
“Business is business . ” 有位做企业的朋友这样跟我讲,然而,当真如此么?Facebook 和 Twitter 在美国本土之外,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呢?从突尼斯开始,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乌克兰、土耳其……相比较而言,阿富汗都已经是传统模式了。
在国际格局中,所有博弈,从来都是为生意服务的。国际上最大的生意,就是国际。当美式价值观在世界上横冲直撞的时候,相对应带来的是美元对全世界的剪羊毛,是美火商的笔笔订单,是美国企业的海外收益,是美国的一堆盟友。
单有钱,叫事儿么?日本穷么?依然逃脱不了剪羊毛。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国际互联网有两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是美国到处宣扬的“互联网无国界”,这一概念影响了数以亿计的全球网民以及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然而,美国自己却牢牢把控着他们的互联网主权。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所有海外业务,几乎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在展开,方式多元化受众本土化,但是投放,从来都是对标“美国利益”这四个字,非常精准——这是美国互联网企业身上最深的烙印。
美国互联网企业背后带动的美国所有行业和美国价值观输出,给美国互联网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为对于美国价值观的推广和推崇,使得美国互联网企业得以从美国全球霸权中分得一杯羹,不,很多杯羹。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他们海外用户每敲一下键盘,就是给美国大兵多购买一颗用以全球霸权扩张的,就是美国资本兜里多的一枚“ half dollar ” .
扭过头再来看头条和腾讯这个事儿。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个70后的大哥再教一个80后的小兄弟做人。1元的起诉,实际上是在说“你已经不小了米乐M6,吃相要好看点儿”。毕竟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很正常,但是现在,头条已经长大了。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内,让我们这些依附于企业讨饭的人活的很好,但是少了些动力。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一家老派互联网公司上班,他的价值观不会偏,可是少了些进取的动力。原本打算与他深谈,不过转念一想,搞技术的精英怎么做,并不取决于他们自己。什么时候,大Boss们学会到国际互联网上去攻城略地,这些技术精英们自然会跟进,根本不必担心。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一带一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讲了那么久了。结果扭过头来,孩子们还是在家里闹腾,出去闯了那么久,还是“尚未成功”的状态。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泡沫,真实存在。怎么把泡沫挤掉,怎么活下来,不能单看国内的。可惜的是,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和企业家们,往往是理工有余,人文不足,企业文化就像是浮萍,没有把根扎在泥腿子脚下的这片养活亿兆黎民的土壤里。
更有甚者,不仅不知道出去找食吃,养大了,反而搞些吃里扒外的买卖,闹分家,搞破事儿,那就更是眼窝太浅——这世上有脱离文化根基、时代背景、国家利益可以存活很好的企业么?
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到现在,所建立的企业文化都只有中华文化的一鳞半爪,更不必提太多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利益…并不是说这些企业不重视,而是说,或许需要时间沉淀。BAT已经有些沉淀了,头条很显然还在成长。什么时候学会在海外找食吃了,什么时候,中国互联网企业才可能有下一次质的变化,否则,将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堕入历史周期律的俗套。
P.S.无论是头条还是腾讯,如果哪位老板看见了这篇文章,觉得是这么个道理,别吝啬你的打赏和转账。我只是个靠着互联网吃饭的乞食者,真心希望你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