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无非指其中一些时效性强,过期作废。不能说这话没道理,但科技新闻肯定要另当别论。科技发展的渐进规律和连续性特点,使许多相关新闻报道具有长期留存以资跟踪和参考的价值。仅此一点,商务印书馆为《科技日报》的《总编辑圈点环球科技24小时》栏目出书就很有意义。
整整一年,每个工作日圈点一件当天世界上发生的科技大事,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地理学和生态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冰芯,科学家们从冰川中钻取这种圆柱形的冰样,用以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就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这部《圈点每日环球科技》恰似这样一截可以温故知新的冰芯。
由此又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佳句。冰清玉洁和晶莹剔透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美感。《圈点每日环球科技》收录的200多篇新闻报道特别是配发的短评,仿佛是用人文丝线穿起的一串科技珠玑,折射出人类科技发展在公元2010年到2011年这一时段的绰约风姿。同时,字里行间也彰明较著地表征了《科技日报》打造精品栏目的良苦用心。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上,每日环球科技新闻车载斗量。真正为读者挑选出“含金量最高”的一条,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判断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可以凭借直觉或常识,而判断科技新闻的价值则必须以深湛的科技素养为基础,并要求高屋建瓴地把握科技发展的潮流。《圈点每日环球科技》中的很多成果都入选各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年度十大科技新闻,这或许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问题。我们应就此给刘亚东及其同事们以掌声。
亚东在新闻界获得过包括长江韬奋奖在内的各种荣誉,他不久前出版的《新闻眼看美国》一书也广受各界好评。然而,《圈点每日环球科技》收录的200多篇短评还是让我对这位老朋友刮目相看。区区200字的短评却每每自如挥洒于古今中外。尽管评论的对象是科技,但涉猎的内容却不囿于科技。用亚东自己的话说,他“对新闻事实品头论足时,总是搜肠刮肚地翻出那些土豆和白菜来说事儿,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
大俗与大雅的同质化和统一,构成了亚东科技新闻评论的风格和特点。这与其说是学识和语言的功底,不如说是精神和思想的境界。其实,科学普及的要义也正在于此米乐M6,否则我们如何能让公众走近科学以及让科学走近公众?从很多方面看米乐M6,《圈点每日环球科技》都不失为科技新闻评论的一个范本。
科教兴国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关注外部世界。新闻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在第一时间把发达国家的重要科技活动报道给国内读者。亚东在这方面的建树无疑还得益于他良好的外语条件。当许多熟悉他的同行称其“中文呱呱叫,英文叫呱呱”时,不经意间也为我们急需的外向型新闻人才提出了一种时代要求。
亚东关于新闻评论的一种感悟是“有主张,才能有权威”。可问题是怎样才能有所主张?显然,任何有价值的主张都是不断学习、积累和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他所掌握的科技知识都是有限的,但亚东始终追求在精通一两门专业的基础上,对其他各个学科“不光看热闹,也会看门道”,以使自己成为读者的合格向导。
从理论物理到生命科学,从航空航天到集成电路,从新材料到新能源一个人能在这么多科技领域就冷不丁冒出的某个话题,以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立等可取”地道出子丑寅卯。这看似不可能,却在亚东这位《科技日报》副总编辑身上成为可能,其才华和勤奋都如实记录在《圈点每日环球科技》中。亚东毕业于清华和北大两所名校,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学历,但他从不沾沾自喜,而是孜孜不倦地汲取新养分,补充新能量。这种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人生态度同样可圈可点。
《圈点每日环球科技》的新闻评论中鲜有无病的文字,更难找到那种“百分之百正确”的废话。亚东一贯如此,不说则已,说则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甭管说的是霍金还是霍银。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每天都把自己的“奇谈怪论”晾晒于大庭广众,所冒的风险是可以想象的。难能可贵的是米乐M6,他的这些观点迄今没有发现“硬伤”,有的倒是广大读者包括许多科学家频频报以喝彩。
当然,科学和技术的很多结论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有的甚至要等几十年、上百年。我们今天对其作出的某些评价,对与错也许只有后人才能判断。所以,这部新著的出版既为亚东增添了新的光彩,同时也给他施加了“立此存照”的无形压力。如此说来,《圈点每日环球科技》中的诸多见解作为现有知识体系内的一家之言,便有了更多理由引起社会关注。事实上,科技领域里即使是错误的观点通常也比没有观点好得多,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就是在不断修正中得以深化的。希望我们的新闻界有更多人敢于并且善于为读者圈点每日环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