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办报

  新闻资讯     |      2024-04-09 01:18

  旧上海办报,历史悠久。最早的华文日报是《上海新报》,字林洋行出版,主笔始终为传教士,创刊于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比《申报》早了十来年。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初,它一枝独秀,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份中文报纸。

  最早用通俗白话文字编写的是《民报》,属商业性报纸,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三月五日由申报发行,是其通俗性的增刊。

  墨海书馆,是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创立的最早的印刷出版机构。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底,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来上海,将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机构迁移至上海,在老北门附近大境杰阁(现南市大境路一带)开设上海最早用铅字印刷的西式书局。

  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取名“墨海书馆”。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伦敦会派伟烈亚力来上海主持书馆。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迁英租界麦家圈(今山东路)一带。其印刷设备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采用西法铅铸活字。除出版传教用书外,出版介绍西方科学的著作,聘请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来华传教士共同翻译西学新书几十种,如咸丰三年(一八五三),艾约瑟与王韬合译《格致西学提纲》,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后九卷;张福禧与艾约瑟合译《光论》;裨治文与管嗣复合译《美利哥地志》,又与合信共译《西医略论》。

  麦都思本在伦敦搞印刷,一八四三年来中国传教,深感若能在文化上沟通一条便利的先河,宣传方面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就着手创建墨海书馆。该馆坐落在江海北关附近的麦家圈(今日福州路和广东路之间的山东中路西侧)的伦敦会总部,拥有一台铁制的印书车床,乃上海最早的铅印鼻祖。它长一丈多,宽约三尺,由二名工人管理。工作时用一条牛来拖动车床的旋转主轴,以带动其相应的从动齿轮二个,方可印刷。其书版或为活字,或为泥胎浇成之铅版,墨汁膠棍,大致与今相同。

  中国的印刷术虽然发明很早,但用机器印刷却晚了千余年,而以墨海书馆为第一。以牛为动力乃当年匪夷所思的奇事趣闻,文人骚客均咄咄称怪。记得某名士咏杂诗云:“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煞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耕书田。”这首杂詠便是指的墨海书馆铅印而言。

  后“墨海”停闭,便有美教士江君,创设一个美华书馆于南门外。陆续设立的还有洋商的别发书店,在南京路,专门供应西文书籍和杂志。另外华商的著易堂,集成图书局等也纷纷成立开业。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上海建成了第一家由英商投资的发电厂,开始供电,开创了上海用电的历史。从此印刷机的机轴旋转,不再用牛而用引擎马达代之。现在沪上的印刷事业,日新月异,无论人物花卉,印来栩栩如生,较“墨海”用牛力来印刷的产品,真有天地之别呢!

  上海办报者,自清朝起就不乏达官贵人。从一八七六年起就有三位上海道台办过报,第一位是冯焌光。一八七六年,他用道库经费,办一张《新报》,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开始出版。此时上海的报纸,除此之外,只有《申报》。至于《新闻报》,还没有创办呢!《新报》为中英文合刊,冯焌光欲以《新报》为宣传工具,影响在沪外国人的。

  其原因是道光末年(一八五〇年)之后,上海道兼任地方外交官,所以有中英文合刊的动机。国人叫它“官场新报”,而外侨则曰之“道台的嘴巴”(The Taotais Organ)。过了一年光景,这张报的英文版便取消,不久道台换任,此报也就停刊了。

  第二位道台是蔡钧,他的办报是在卸任之后。一九〇五年他开办了一爿报馆,名南方报馆,出版中英合刊的《南方报》。其目的为“遇事辩论、以通外邮”,颇具国际性。因蔡氏任上海道以后、又任日本出使大臣,他当然明白创办外国文报纸于外交上的效用了。不过其收获不大,并且亏本巨大,到一九〇八年二月一日《南方日报》就收息了。

  第三位道台便要说到蔡乃煌了。他并非志在办报,而是收买报纸。是故,上海,为之一网打尽。从他起,以后官僚购报之风大盛,即使不是全部购买,也津贴一部分。蔡乃煌一九〇八年到任,便盘下了一张著名报纸,名《中外日报》。他差了亲信到报馆里去监视一切,于是馆中的编辑先生们不得不纷纷辞职,这样,这张《中外日报》弄不到几年,便关门大吉了。

  要在旧上海办报,第一要有设备经费,第二要有人才。综而观之,上海得天独厚,不但印刷设备好,人才济济,而且经费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米乐M6,上海看报者极多不无帮衬,难怪乎为全国办报的集中地,市面上大大小小报纸不知其数。其中《申报》和《新闻报》,都属上海的大报,每天出版厚厚的一叠,起码有五六张,逢节日还另有特刊奉送。

  上海的《申报》原先全称《申江新报》,于一八七二年(清朝同治十一年)由创办英商 Ernest Major创办,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同治举人、浙江余杭人杨乃武是《申报》最早的编辑之一,直至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骤发。案发后,杨乃武被诬与葛毕氏(小白菜)谋杀毕氏之夫葛品莲(葛小大),被打成瘸子,最后被屈打成招,乃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解放前后几十年间,“小白菜”案被编成多种地方戏剧本,到处演唱。

  嗣后周瘦鹃担任《申报》的编辑,撰写过大量的言情小说、散文、游记和诗词,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我所编的《小说月报》期刊之主要撰稿者之一。周瘦鹃多才多艺,兼小说家和翻译家于一身,而且还是个园艺家,后受“”,投井。惨也!

  《新闻报》创刊于光绪十九年(一三年),新闻界前辈严独鹤曾主持其副刊达三十余年。《新闻报》发行量曾居全国前列,报纸销路旺盛米乐M6,但在物价腾空而涨的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一九三七一一九四五),一般说来,报刊发行收入仅可对付油墨和纸张,要求生存则需另辟财路,为广告商刊登广告即是一例。当时上海社会,商业经营方式与现时不同,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借广告宣传以推销其商品是一种重要手段。因此那时的出版商与广告商,有分不开的关系。似乎可以认为报刊杂志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了传播商业广告的工具。

  《新闻报》为当时日报中行销广告篇幅多的一家。由于广告多,日报挤不下,为尽快地吸收广告,增加其收益,乃办《新闻夜报》,由严独鹤兼编。一九三九年一月,我所编的《上海生活》杂志,由于所载均为市民生活,日常喜好,被《新闻报》看中,随《新闻夜报》附送,严独鹤就为《上海生活》顶了一个顾问的名义,而《新闻夜报》则聘请我负责编辑《新闻夜报·烟景周刊》。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新闻夜报》停刊《上海生活》也同时停刊。严独鹤可谓编报之中的翘楚,为人和气米乐M6,交接广泛,解放后约在八十岁乘鹤归去。

  上海办报者中更有不少政客,出了一张报纸,为政界作些宣传便可领取津贴,为此,上海也是政客们办报的好地方。当然有后台者,经费自然不成问题。譬如前身是上海《时事报》和《日报》,后改为《时事新报》,一九三五年产权转让给孔氏财团,其后台即孔祥熙,时任政府要职,四大家族之一,兼银行家及富商。

  该报曾卷入过上海一件重大新闻。一九四六年,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大舞台前,发生了一起兵痞与流氓集团的武装冲突。起因是这样的:一队兵痞经过大舞台时,忽然想起要在那儿看白戏。大舞台是大流氓黄金荣的势力。大舞台管事的,当然不把那些兵痞放在眼里。初时彼此还留些余地,没有动武。后来因为争座位,双方互不相让,就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