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片区扶贫:坚持精准方略集中发力突破

  新闻资讯     |      2024-04-13 20:19

  陇南片区扶贫:坚持精准方略集中发力突破近年来,陇南坚持贯彻精准方略不走样,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确保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把全市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帮扶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攻坚,认真实施《陇南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陇南市片区贫困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补齐了水、电、路、房等短板弱项,特困片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位于白龙江南岸的半山腰,境内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就地扶贫开发成本高,就地实现脱贫难度大。2016年,市区两级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施了坪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8年,坪垭藏族乡全面完成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8个村1236户顺利入住新区。陇南日报记者冉创昌 摄

  近年来,我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从最薄弱的地方和环节抓起,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图为风景如画的两当县张家乡美丽乡村。陇南日报通讯员颉成荫 摄

  青砖红瓦白墙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连接各家各户,文化广场、超市、图书室等分布其间……这是记者最近在礼县罗坝镇郭家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从曾经的泥土路、鸡鸭粪随处见,到如今干净整洁美丽新农村,郭家村走出了“蝶变”新路。

  “我在郭家村住了一辈子,以前的土坯房四面透风、人畜混住,要不是党和政府统一规划建新居,我这辈子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几天,村民杨永良正忙着硬化自家的院子。

  杨永良的生活变迁是陇南近年来实施片区攻坚的一个缩影。位于秦巴山特困片区的陇南,贫困人口数量多,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为彻底拔除“穷根”,从2013年开始,陇南打出“组合拳”,把全市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帮扶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攻坚,着力弥补特困片区发展“短板”,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将“摘穷帽、奔小康”的梦想照进秦巴山深处。

  脱贫攻坚,资金保障是重头戏。陇南认准每一项帮扶措施,聚集资源,精准滴灌,三年来,估算投入扶贫资金147.1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已完成投入205.67亿元,占计划的139.81%。累计安排五个深度贫困县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9.97亿元,占省上下达资金的80.46%,补齐了水、电、路、房等短板弱项,特困片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成就有目共睹,这几年,徽县麻沿河乡的基础设施变化日新月异,以前全乡只有一条公路,现在乡里的每个村都通了柏油路。同时,部分村子季节性缺水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自来水已经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挑水吃、背水吃成为过往。

  家住麻沿河乡屈兰村的张长全是村里的贫困户,走进他家,只见宽阔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屋内沙发、电视、冰箱等新式家具一应俱全。“硬化了道路,修建了新房,通了自来水,用上沼气灶,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张长全的话语间充满了“幸福感”。

  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基础设施滞后是阻碍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我市把路、水、电、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以扶贫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特困片区开发和美丽乡村、整村推进等相结合,切实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王元花是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大山阻隔米乐M6,看孩子、做饭、种地是她每天的“活计”,她也曾认定:看不到山外,走不到城里,自己的一生都将这样度过。

  2018年,在片区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米乐M6,王元花和住在深山的5731名村民一起搬进易地扶贫安置区的藏式小楼。王元花告诉记者,江苏一家企业在坪垭藏族乡开办了扶贫车间,村里300多人成了产业工人。“3个月的培训让我学会了制作布拖鞋的手艺,底薪加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这是我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

  “通过易地扶贫,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饮水、通电、出行、上学、就医等困难,使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真正实现了‘挪穷窝、改穷貌、拔穷根’。”市扶贫办负责人说。

  全力攻坚,再接再厉。当前,对陇南而言,脱贫攻坚这条路虽然漫长,但陇南的干部群众态度坚定,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与毅力,用“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冲劲与豪迈,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脱贫之歌。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村组道路建设专项提升行动,已经实现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路全覆盖。图为成县宋坪乡通村公路。陇南日报记者张平良 摄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我市注重完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搬迁群众“拎包入住”。图为宕昌县城的山背米乐M6、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陇南日报记者冉创昌 摄

  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雨雪天道路泥泞,出门难上加难……这样的日子,曾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宕昌县山背村村民权新学一过就是50多年。

  如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完工后,权新学喜迁新居。在窗明几净的新房里,他说:“以前的村子没水没电没学校,现在搬下来生活真是太方便了。”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是检验脱贫攻坚的质量、成色的“试金石”。近年来,陇南采取“过筛子”方式,对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了底数,消除了存在的问题,“三保障”基本解决,打响了一场高质量脱贫的攻坚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市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优惠政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严格落实“一生一案”要求。加快149所“两类学校”建设进度,确保按期投入使用。

  “辛苦奔小康,大病全泡汤。”因病致贫是扶贫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我市着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九县区综合医院、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村级卫生室均配备了合格村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医保扶贫兜底保障机制,“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全面落实到位……一项项健康扶贫举措的落地,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缓解百姓建房资金压力,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拆除重建、加固维修、房屋置换、政府统建等方式,对农户危房进行改造,做到了“应改尽改”,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17万户,受益人口49万多人。

  曾经从数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吃,到现在政府出资在村里打旱井,再到现在通上自来水,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见证了农村山区的“解渴”历史,而这一历史,在近些年实现终结。为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吃水难题”,我市通过完善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点、安装集雨水窖净水设备等措施,共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80多万人次。

  一件件暖心的为民实事落地解决,一项项实在的民生承诺予以兑现,给老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市将朝着“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奋斗不止,摸清脱贫户后续发展需求,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着力补齐短板,解决深度贫困,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赢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短板,2015年至2018年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新修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外连大市场、内接千家万户的交通网基本形成。今年将完成697个自然村(组)1694公里道路硬化,364个自然村(组)1006公里通达道路建设。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49万户6.18万人,于2019年底全部搬迁入住。加快补齐大型集中安置区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短板,着力推动后续产业扶持和群众就业工作,落实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目前,1.42万户已落实后续产业扶持;1.25万户家庭已实现了一人及以上人员就业,827户无劳动能力家庭,已落实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